之前的推文《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南北朝时期虚币泛滥的主要原因,并介绍了几种著名的虚币,今天来阐述一下虚币泛滥带来的恶劣影响。
一、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众所周知,只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才能推行受到百姓信赖的货币,而受到信赖的货币又可以进一步巩固政权的统治,这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成就。
当虚币大范围流通之时,钱也就迅速贬值,这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这在诸多史料中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当政府发行的钱币不再具备购买力时,社会就会自发抵制政府钱币,进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损失。
北齐《校书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虚币泛滥的社会现象,各个政权都曾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试图改变货币系统混乱的社会现实,这并不是由于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虚币的危害,而是虚币已经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隋书》所言:“盗铸弥重,巧伪既多,轻重非一……用各不同”。钱币的不统一,导致了各地商品流通换算的困难,“便于荆郢之邦者,则碍于兖豫之域”,此类现象层出不穷。
货币的泛滥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汉末董卓的货币导致了谷价一度涨到一斛数十万钱的地步,南朝刘宋时期,虚币泛滥,导致“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三国青釉谷仓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阶段。绢帛、谷米、食盐等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一度在不少地区代替了铸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参与社会商品流通。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颇为不便,因为交易双方并不容易找到价值恰好相等的实物进行交换,这就导致商品交换行为迅速减少,使得社会经济进一步走向萧条。
而当时的朝廷也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现实,在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中,几乎没有官员获赐钱币的,他们获得的绝大多数是实物奖励,例如《魏书》记载,崔浩曾获得“缯絮布帛各千段”。
绢帛逐渐成为一种通行的“一般等价物”,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默许。由此,我们不难窥见当时虚币泛滥、社会经济流通逐渐衰退、金属货币体系濒于崩溃的局面。
二、五铢钱币制的崩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为了改善货币紧急衰退的局面,不断地发行新的货币,但是,这些政权不仅缺少信用,而且缺少铜矿资源和优良的铸钱技术支持,发行的新货币往往得不到市场信任,反而加速了五铢钱币制走向崩溃,五铢钱币制的崩溃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混乱和政府崩盘。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五铢钱币制?
五铢钱币制指的是以汉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的制度,汉武帝发行的五铢钱重量标准,铜质优良,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的标准货币,五铢钱币制也成为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货币体系。
汉五铢钱范
(上海博物馆藏)
然而,随着董卓开始发行劣质小钱,撕开了破坏五铢钱货币体制的第一道伤口,此后的诸多政权纷纷效仿,最终彻底冲垮了五铢钱货币体制。
东汉末年以降,中央政府逐步走向崩溃,群雄纷争,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掠夺民间财富,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孙吴和蜀汉率先发行了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虚币。
一旦有人吃起了螃蟹,就会有后来者群起而效仿。虚币带来的短期利润不断地刺激着之后乱世中的各个政权发行面值惊人的货币,它们将社会财富聚拢到中央政权手中,使得社会财富疯狂缩水,堪称一种竭泽而渔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朱成实:《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朱成实:《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兼及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上海师范大学,2023
[3]石俊志:《刘备与虚币大钱——五铢钱衰退时期出现的虚币大钱》,《金融博览》,2012年05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