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周朝文献也有相关表述
《诗经·小雅·吉日》记载“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其中“午对马”,无疑就是生肖文化。这首诗描述的是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打猎并宴会宾客。
《左传》记载:鲁襄公(前572年―前542年在位)七年、二十年和二十三年,陈国的庆虎、庆寅二人相见。其中“虎对寅”,说明庆虎、庆寅应是兄弟二人,故而如此取名,即“兄弟联名”。
《吕氏春秋》记载“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其中“季冬”是十二月,又被称为丑月,恰好“丑对牛”。
需要说明的是,以现在农历顺序排列,周历将如今农历十一月定为正月,商历以十二月为正月,但《吕氏春秋》采用的是夏历,正月与如今的一样,所以“季冬”是十二月。先秦文献中,采用的历法并不一致,多数采用周历与夏历,还有采用商历,需要具体分析。
总之,中国十二生肖不是始于东汉,而是最迟始于西周周宣王时,距今至少已有2800年历史。相反的是,因为中国十二生肖起源早,因此西方一些国家的十二生肖,反而可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考古破解猫咪谜团
搞清楚中国十二生肖出现时间,猫咪为何没能上榜的问题就简单了,因为汉代之前,猫咪在中国并不受重视!
首先,传世文献上的猫咪
对于猫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诗经,即《诗经·大雅·韩奕》中提到“有猫有虎”。这首诗也是周宣王时期的,但其中的猫虎都是在野外,白话是“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此后,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说养猫是为了捕鼠。总之,从传世文献上看,猫咪不受先秦古人重视或喜爱。
其次,考古发现的猫咪
新石器晚期,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中,出土一件几厘米高的红陶小猫或老虎(是猫是虎如今还有争议,难以定性);与之相同时代的是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些猫骨头,考古判断是被吃剩下的骨头,至于家猫还是野猫就不清楚了。
与之不同,在先秦遗址中,考古发现的牛羊猪狗马等遗存很多,偏偏猫咪的遗存极其稀少,背后反映的显然是猫咪不受重视。其实也可以理解,猫咪身无几两肉,体型太小又不能劳动,还很调皮捣蛋,在古人眼里自然没有太大价值。
如今,考古出土的关于猫咪的最早实物之一是马王堆漆盘。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考古出土一件“四猫漆盘”,盘内写有“君幸食”,盘底写有“九升”和“轪侯家”。除此之外,画了猫咪的食盘,在马王堆汉墓中一共出土三十件。因此,马王堆的主人应该很喜欢猫咪,所以才会定制一批“猫图食盘”。
因此,在十二生肖出现时,猫咪还不受古人重视或喜爱,如此又怎么会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呢!
最后,与猫咪相比,老鼠不仅更无价值,而且还会祸害粮食,那么为何古人将之列为十二生肖之首呢?
其实,除了老鼠灵动、机警、敏捷之外,还与老鼠一个特性有关,即老鼠前爪各有四指、后脚却有五个脚趾。因此,老鼠爪指为偶数、脚趾为奇数,奇偶齐全,两者相加还等于9,且老鼠活动特性也被认为连接“阴阳”。由此一看,老鼠是奇偶同体、连接阴阳、又相生相克的奇异生物,自然就该位列十二生肖之首。
至于猫咪,前爪为五指、后脚为四趾,与老鼠正好相反,理应也是神异的生物。但可能因为古人“神化”老鼠,而猫咪偏偏爱吃老鼠,所以又因此被古人嫌弃。当然,古人为何不重视猫咪,如今还是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诗经》、《左传》、《吕氏春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